诳语济公十章济公与妖道张妙兴斗法,战
神话小说或者神魔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古典文学题材,作者将佛道两教中的神话人物编写成各种民间故事,通过他们的神通和行为来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态度。中国最著名的神话小说非《西游记》莫属,它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同时代的《封神演义》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这两部小说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在此之后逐渐有各种神话小说面世,但是它们的内容、写作方式、故事架构、神仙谱系等等都逃不出这两部小说的范畴,济公小说的故事也是这样。 济公的故事是清代兴起的神话小说,以郭小亭的《济公全传》为代表,在加上其它不知名作者的民间故事,形成了济公传说的系列小说。由于作者的不同,在济公故事的细节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在济公本人的角色设定和背景设置方面上还是遵循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构建起来的神仙世界。济公作为南宋时期有名的高僧,在民间传说本就不少,再加上数百年的民间创作和演绎形成了大量的故事题材。这些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本身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济公小说的作者们对其收集整理编撰,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济公系列故事。 济公系列小说故事的创作遵循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规律,以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为主,以传统的神话故事框架为连接,描绘出了崇佛的神仙世界。这种创作模式与现代网络小说完全是凭空想象不同,它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受到老百姓的认同,所以流传百年而不褪色。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情节的设计和剧情的描写高仿自《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部分颇多,说明这种仿照和借鉴著名小说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古代小说创作的风气。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济公小说中这样的典型场景,妖道张妙兴和济公斗法的故事。 妖道张妙兴是五仙山祥云观的道士,是有真才实学的道士,而非招摇撞骗的神棍。可是张妙兴人品低劣,并不用自己所学造福百姓,反而经常利用神通敲诈勒索百姓。五仙山祥云观附近有个云兰镇,镇中首富梁万苍是乐善好施的大善人,经常设施给路过的僧人和道士。接受梁万苍布施的僧道有好有坏,甚至有的道士拿了钱后出入青楼妓院,因此让梁万苍非常不满。于是梁万苍将施舍钱财改为开粥棚,不再直接施舍钱财给僧道。这种作坊使五仙山祥云观的道士们缺少了化缘的进项,让妖道张妙兴非常不满。 张妙兴是五仙山祥云观的大师兄,经常以各种神通敲诈镇里富户,于是下山找梁万苍麻烦。他直接找到了梁万苍的儿子梁士元,通过下咒让对方陷入恶疾之中,诱使梁万苍请他驱邪捉妖,这样便可以敲诈梁家一笔钱财。从张妙兴给梁士元下咒的情节看,此处借鉴了《封神演义》中陆压道人用钉头七箭书杀死赵公明的情节。张妙兴施展的咒术叫“五鬼钉头法,七箭锁阳喉”,而过程也是取梁士元一魂两魄,然后用写有生辰八字的草人镇压。这种情节的设置是典型的古代厌胜之术的模板,而过程与《封神演义》高度相仿。 为了救儿子,梁万苍与张妙兴约定第二天开坛作法。到了第二天开坛的之前,济公突然拜访,并声称能够救梁士元。为了让梁万苍相信,济公把自己的帽子戴在梁士元头上,让其能够暂时清醒。梁万苍看见济公的神通非常佩服,于是请济公留下来为梁士元驱邪。这种安排让随后到来的张妙兴很尴尬,于是张妙兴和济公便开始斗法。两人交手的第一个回合,大家一定很眼熟。张妙兴问“和尚,我叫你三声,你敢答应么?”济公回答“慢说三声,六声我都敢答应你。你叫罢!”然后张妙兴按步骤施法,让济公当场翻倒在地下。 熟悉《西游记》剧情的读者都知道,这段分明是来自于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情节。原来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紫金葫芦收孙悟空的套路,在济公的故事你变成了张妙兴施法斗济公。当然情节虽然高仿,但结果相差很大。张妙兴没有紫金葫芦可以收济公,只能用咒术将济公打翻在地。可他对梁万苍说济公被他压在地上翻不了身,结果转眼就见济公爬了起来。可见前面济公被他的法术打倒只不过是在演戏,张妙兴的法术在济公面前毫无作用。然后张妙兴又再度使用类似于“钉头七箭书”的咒术,躲了济公的一魂两魄,想要彻底除掉济公。 接下来张妙兴在五仙山祥云观设法坛召唤济公魂魄,想要杀死济公。可济公的魂魄没招来,却把济公本人招来了,这让读者感到哭笑不得。接下来便是济公和张妙兴的正面斗法,最终济公神通广大让张妙兴自食其果,被自己的火焰法术烧死,五仙山祥云观的大殿也被烧成了一片废墟。济公和张妙兴斗法的场景很严眼熟,是典型的《封神演义》套路。张妙兴扔法宝,济公收法宝。张妙兴施展法术,济公破法术。斗法的全程都是张妙兴处于主动攻击状态,但他的法术都一一被济公破掉。 最有意思的是张妙兴用捆仙绳捆济公,结果捆到的济公变成了石香炉。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在《西游记》万寿山五庄观的情节中,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捆绑孙悟空下油锅,结果孙悟空变成石雕把油锅砸了个打洞。上述的这些情节很多读者都会很严肃,尤其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粉丝更是如数家珍。小说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明显是借鉴和高仿了前人的作品,将这种套路放入了自己的故事情节中。从这方面也看出古代民间文学创作上创新能力的不足,一百多年前的老套路都还有人模仿。 《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封神演义》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后世受到文学创作中的借鉴和模仿并不少见。然而借鉴和模仿只是创作的启发,作品本身还是要靠作者自己去打磨。济公小说中经常出现这种高仿的情节,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本意,更像是在抄袭前人的作品。由于这种形同抄袭的模仿占有的篇幅并不大,所以并不会受到读者的反感。可小说的作者的这种创作方式失去了灵魂,他只是将民间的济公故事进行汇集整理而已,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这与同是来源于民间故事的《西游记》不同,正是因为《西游记》中隐藏了不少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这才有了成为名著的基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tp/12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天脑梗突发,中医1方可缓解头痛眩晕后
- 下一篇文章: 沙漠驼妈妈百位好民星唱响草原好品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