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蒙古作家安宁最新散文集《万物相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部作品对自然万物及人间世态精细入微的描写,对万物和谐理念的阐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解读,对绿色生态的呼唤,引人沉思。

图书简介

《万物相爱》是作家安宁在对内蒙古广袤苍凉又开阔诗意的审美认知下,历时三年,最新完成的自然主题散文集。作品文风开阔浩荡,气息丰沛盎然,饱含着作家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就在辽阔大地幽微起伏的褶皱中,万千生命散发寂静光芒。作家安宁以谦卑朴素之姿,引领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生与死、宇宙星空等永恒主题,并重新认知自然万物对人类诗意栖居的重要意义。

本书入选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书中作品多刊发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期刊,入选“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等重要文学榜单,并被《年度散文50篇()》《年当代散文20家》等年选选载。

名家推荐

内蒙古大地广袤苍凉,深深浸润了作家安宁的写作。《万物相爱》中弥漫出的万物平等的理念,对草木鸟兽乃至最卑微生命的悲悯意识,开阔从容的生命观,以及飞鸟一样流浪迁徙、祛除占有欲望的自由精神,便是这种浸润的折射。

——鲁奖获得者、作家刘亮程

当安宁书写自然万物的时候,我们能触摸到她内心热烈深沉的情感,也能感受到写作者内心的安宁,一种回归内心家园的寂静感觉。这些散文能使我们有片刻重新回归到自然和人心的深处。

——鲁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莉

在栖居辽阔苍茫的内蒙古大地十年后,作家安宁的散文写作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鲜明地呈现在《万物相爱》中。她把微小的个体生命置于辽阔的场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星空等永恒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独特表达。作品的审美意蕴趋向开阔诗意,气息丰沛绵长,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深爱。

——鲁奖获得者、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乔叶

自序

世间万物让我动容

我常常想,我为什么如此沉迷于自然的书写,仿佛只有在自然之中,我才能感知到生命的存在?

在巴丹吉林,我弯下身,以贴近大地心脏的谦卑姿势,听到一株白刺的呼吸,也发现了自我的存在。这存在渺小犹如一粒沙子,但恰是无数卑微的沙子落下来,形成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这苍凉的沙漠向人类展示的,并非全是自然威严冷酷的法则,还有生命的伟大。千万年以来,冷硬的大风在浩荡的沙漠中,往返穿行了无数次,生命的足迹却从未在风沙中消失。就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发现了锁阳、绵刺、柠条、梭梭、芦苇、籽蒿、骆驼刺,它们将强大的触角向着天空和沙漠深处无限地延伸。还有蜥蜴、蛇、骆驼、蚂蚁、甲虫、飞蛾,它们也在金色的黄昏中自由地奔走。而上百个静谧的湖泊和喷涌的甘泉,又让这一片人类畏惧的神秘之地,充满勃勃的生机。

就是在这里,我忽然间意识到,一个写作者应该对人类栖居的这片大地,报以敬畏,给予尊重。作家全部的写作意义,不过是让读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给予读者以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平等对话的启示。

相比起一亿年前就已出现的蜜蜂,两亿年前就已存在的蝴蝶,从恐龙时代生存至今的灌木沙棘,距今只有三四百万年的人类,如此渺小。渺小到一只蚯蚓的一生,或许从不与人类发生关联,可是人类从未想过,有史以来对地球影响最深的物种,恰恰是两亿年前就已存在的小小的蚯蚓,它们一旦消亡,地球将呼吸急促,也必将给人类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便可引发一场大西洋的海啸,而我们人类,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上脆弱的一环。我们是自然的孩子,而非它的掌控者,没有限制的掠夺自然,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所有的写作者,唯有谦逊地弯下腰去,与一株看似柔弱的草木深情地对视,从灵魂深处生发出爱与尊重,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爱恨情仇,理解那些飞虫一样奔波劳碌的同类,他们短暂的一生,或许仅仅为了活着,就历尽艰辛,拼尽全力。我们只是一千万种生物中,最普通的一个物种,在这个星球上,每一个生命抵达或者离开这个世界,都会给予我们生死的启发:也即生命本身的出现,不管卑微还是强大,它在星空下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闪闪发光的奇迹。只这奇迹本身,就值得我们书写记录,或赞美歌咏。

正是基于这样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星空宇宙关系的理解,在完成“乡村四部曲”之后,我转向对人类栖居的自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yf/1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