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近年来,随着武威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整体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6.1%,位列全省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8.3%。粮食总产量.13万吨,实现六连增;蔬菜产量.15万吨,增加32.65万吨;畜禽饲养量.5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6.48万吨。粮油、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出口农产品基地82.65万亩。凉州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家,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初显成效

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出口基地备案及后续管理,全市已备案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个,备案出口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个,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82.65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

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构建具有武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年,全市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1.36万亩,养殖暖棚.8万m2。蔬菜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面积、产量分别达到69.37万亩、.15万吨。酿造葡萄基地达到25.95万亩,为全国九大葡萄产区之一,武威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和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面积、产量分别达到40.36万亩、15.97万吨,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1.98万亩、8.82万吨。以凉州区生猪、肉牛,民勤县肉羊,古浪县生猪、羔羊和天祝县白牦牛、毛肉兼用羊等为重点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4.37万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3%以上。组织实施粮改饲、草牧业、高产优质苜蓿、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项目,举办了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议,推广种植优质牧草75.2万亩,累计建成青贮池.77万立方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4.6%。凉州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和肉牛产业示范县;民勤县为“中国肉羊之乡”、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和肉羊产业示范县;古浪县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和草地农业试点县;天祝县为国家级草牧业发展试点县、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和肉羊产业示范县。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6.79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15%。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设施瓜菜、肉类生产基地。

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加快推进

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颁布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60余项、绿色有机食品标准22项,制定并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标准化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凉州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天祝县创建为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1个、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4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持续增加,累计达到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个、有机食品2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机构全部建立,市、县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断完善。蔬菜、畜禽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和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成“武威农牧信息网”、“武威农业”







































预防白癜风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com/syyx/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