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生物质量控制调查(六)第I卷(选择题)1.柽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带,能在盐碱环境中正常生长,具有耐盐性。它能积累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使其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柽柳积累土壤中无机盐离子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与遗传因素无关C.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吸收水分子的方式不同D.进入冬季气温较低时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有所提高2.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B.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C.2—8天,实验组的植株叶片中有机物的含量仍然在增加D.综合分析,土壤湿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没有影响3.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毒性。科研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d、e两组对比可初步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培养后的d组中大部分的肺炎双球菌都具有毒性4.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在分裂中可能会发生正常联会和异常联会(如图),经异常联会后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完成受精形成子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示联会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分裂过程中进行正常联会能形成Aa、aa两种配子C.该植株每个果穗上结出的玉米籽粒基因型可能不同D.该玉米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5.普通水稻是二倍体,为快速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用下图所示方法进行育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①过程获得单倍体幼苗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B.用②照射单倍体幼苗,目的是要筛选出抗除草剂的植株C.用③喷洒单倍体幼苗,保持绿色的部分具有抗该除草剂的能力D.用⑤处理绿色幼苗,可获得纯合的抗除草剂植株6.下列有关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复制原点,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扩增B.具有启动子,作为多肽链合成的起始信号C.具有标记基因,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初步筛选D.具有目的基因,以获得特定的基因表达产物7.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8.生长图形法是一种测定微生物营养需求的简便方法。为探究某嗜热菌所需生长因子的种类,研究小组把该菌的悬浮液与不含任何生长因子但含有其他必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混合后倒成平板,然后在平板上划分数区,将甲、乙、丙三种生长因子分别添加到不同区域,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倒成平板后直接培养可判断有无污染B.倒成平板前培养基需要进行灭菌处理C.图示结果表明该菌需要生长因子乙或丙D.生长图形法还可用于某些菌种的筛选9.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10.下图中a、b、c、d为某二倍体动物一个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1、2为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2之间氢键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等位基因的分离应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分离后a与c-定分配到细胞的一极C.若将此细胞染色体b中的l链用3H标记后置于正常培养液中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则每个细胞中只有一条链带3H标记D.若d中发生了个碱基对的缺失,则这种变异的本质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类似11.唾液腺是人或高等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唾液腺细胞内可以进行多种代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动物受伤后用舌头舔伤口可以杀菌是由于唾液腺细胞可以分泌溶菌酶B.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的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C.唾液腺细胞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作为效应器D.唾液腺细胞中存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12.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过程没有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第II卷(非选择题)13.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死亡率高,易造成新生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1)脑的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的同时产生大量的ATP。但在缺氧情况下,细胞所需的ATP主要通过发生在中的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丙酮酸形成在脑细胞中积累,对细胞形成伤害。(2)M型K+通道开放剂是一类特异性增强细胞膜对K+通透性的化合物,常用于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若干只健康新生大鼠进行分组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抽血检测。处理及检测结果见下表。①第一组对大鼠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的目的是。NSE是参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一种酶,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血液中NSE含量可作为判断脑神经元受损程度指标的原因是。②由三组实验结果判断,M型K+通道开放剂能。(3)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膜电位变为,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谷氨酸起作用后会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被回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由于ATP减少等因素的作用,谷氨酸积累在神经元外,过度激活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进而活化后膜的Ca2+通道,引起Ca2+大量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凋亡或坏死。M型K+通道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的K+通道,根据以上信息解释M型K+通道开放剂在(2)实验中所起的作用:。14.图1所示为拟南芥根伸长区横切图,图中根表皮细胞分为H型与R型,H型细胞与两个皮层细胞接触,将来分化成根毛细胞,R型细胞只与一个皮层细胞接触,分化成非根毛细胞。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参与根表皮细胞分化过程。(1)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等方面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2)S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根部发育模式出现紊乱。已知C蛋白可通过胞间连丝由R型细胞转移到H型细胞。检测野生型和S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中C蛋白在R型与H型细胞中分布,结果如图2。说明S蛋白在C蛋白的转移过程中起作用。(3)S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在H型细胞中含量多于R型细胞。Q蛋白可与S蛋白相互作用并影响S蛋白含量。当某种泛素分子与S蛋白连接时,可将S蛋白送入特定细胞器中降解,称为泛素化降解。研究者推测:“Q蛋白可能参与了S蛋白的泛素化降解”为证实此推测,科研人员在S缺失突变体和S、Q双缺失突变体拟南芥中均转入能稳定表达S-GFP融合蛋白的质粒(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利用抗GFP抗体检测S-GFP融合蛋白含量,如图3,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GFP融合蛋白,如图4。结果表明,Q蛋白通过S蛋白泛素化降解来影响S蛋白的含量,依据是。(4)综上分析,不同根表皮细胞中Q蛋白表达水平不同,它通过与S蛋白相互作用,影响了S蛋白的含量。积累S蛋白多的细胞能够,从而分化成为。进一步研究表明,G基因是抑制拟南芥根表皮细胞形成根毛细胞的关键基因,而C蛋白可通过相关途径影响G基因的表达。15.鸭喙具有黑、黄、花三种颜色,为探索鸭喙颜色表型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家系(甲和乙)中的黑喙鸭与某纯种黄喙鸭(无色素)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为鸭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上述四组实验中的第组可以判断鸭喙色由两对基因控制,符合规律。(2)若控制鸭喙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则第四组亲本的基因型为。推测花喙产生的原因是。(3)综合上述信息可知,第一、二组杂交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家系甲、乙种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关。据此分析一、二组结果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4)研究人员研究了黑色素形成的机制。发现机体内促黑素激素可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最终激活酪氨酸酶,酪氨酸形成多巴,多巴会经不同路径形成两种颜色表现不同的黑色素—真黑素与褐黑素,酪氨酸酶也在这两条路径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某些信号蛋白能够与促黑素激素促黑素激素受体,使酪氨酸酶活性减低,导致褐黑素增加。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和分布决定了禽类的羽色等性状,为鸭的育种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抗体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抗体(Ig)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人的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如图),每条链都包括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区域,C区是序列相对稳定区域。人的一生中可以产生多达种抗体。针对如何产生数量众多的不同抗体,早期科学界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种系发生细胞学说,认为所有Ig编码基因都是进化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在种系发生细胞中有很多Ig编码基因,对应各种不同的抗体。另一种是体细胞变异学说,认为种系发生细胞中最初只有很少Ig编码基因,而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生重组或突变而产生更多基因编码抗体。美国科学家UrsulaStorb从某动物脾脏细胞中提取DNA,先在其中加入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不带放射性标记)进行第一次杂交,然后在同一个体系中加入从脾脏细胞中提取的RNA(带有放射性标记)进行第二次杂交。检测第二次杂交的杂交量,并以此表示Ig编码基因的数量。由结果推测Ig编码基因数量足够大,因此支持种系发生细胞学说。但实际上此种方法的影响因素很多,推测并不准确。年日本科学家小泉纯一郎和利根川进设计了一个实验检测小鼠胚胎期细胞和成体期浆细胞中Ig编码基因的区别。首先用限制酶BamHI将两种细胞中的全部DNA切成小段,用编码Ig轻链的mRNA制备2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DNA片段杂交,检测杂交区段分子量大小,结果如下表。两位科学家比较了2种细胞DNA杂交区段分子量种类和大小。认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而是在胚胎期细胞基因组中含有两个不连接的片段,分别编码V区和C区,在成体小鼠浆细胞DNA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重新组合(染色体重组),使V区和C区的编码基因连接形成了一个片段。后续很多实验证实了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染色体重组,重组方式多样性是Ig序列多样性的重要来源。(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它是由抗体基因经过过程合成的,在免疫中与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根据文中信息,你认为区分种系发生细胞学说和体细胞变异学说最简单的方法是。(3)UrsulaStorb实验中首先加入没有标记的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的作用是。(4)据分析,3.9及6.0百万道尔顿的基因组片段分别控制合成抗体轻链中的区域。文中提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结合文中信息,请说明理由:。(5)下图是对日本科学家核酸分子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示意图,请补充完整。(在图中画出成体小鼠浆细胞V区和C区片段情况,并用箭头表示出2种小鼠DNA片段中的BamHI酶切位点)17.水稻属禾本科,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追求粮食的高产,大量化肥农药等被施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利用此特点,我国多地采用稻鸭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1)水田中的稻、鸭等生物及阳光、土壤等成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写出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2)为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只20d龄的麻鸭,共育75天。只在稻鸭共作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最终统计经济效益如下表(单位:元/hm2)。①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低。②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增加,推测鸭在稻鸭共作中作用包括(至少答出两点)。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的优点是,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最终实现了效益的双赢。(2)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使稻田的CH4排放量明显降低,请你从产甲烷杆菌代谢类型的角度思考,解释稻鸭共作降低CH4排放量的原因。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yx/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