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巴依尔造林27载荒漠变绿洲新华网客
7月7日,孟和巴依尔(右)和老伴胡娜仁在种锁阳籽。年,孟和巴依尔看到家乡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由于过度放牧,草场严重退化,于是,他与家人在家乡承包了多亩草场进行治沙造林。27年过去,孟和巴依尔一家承包的草场已从曾经生态脆弱的沙化土地变成了如今的茵茵绿洲。7月间,在孟和巴依尔家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草场上,梭梭、白刺、柠条、花棒等沙生植物随处可见,生机盎然。通过不断尝试,他还摆脱了传统养畜放牧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牧民增收的生态致富路,依靠梭梭、白刺成功嫁接苁蓉、锁阳,发展起了特色生态产业,目前年收入可达四五十万元。如今,在孟和巴依尔一家的带动下,周边牧民也都纷纷参与到治沙绿化中来,将治沙又致富的接力棒不断传递开来。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和老伴胡娜仁在收割苜蓿。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为刚种下的锁阳籽浇水。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接水准备去种植锁阳。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和老伴胡娜仁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带着孙子德勒凯在夕阳下回家。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的大儿子苏和(右)带着孙子德勒凯去给沙枣树浇水。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在种锁阳籽。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左)和老伴胡娜仁挖出一根成熟的苁蓉。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右)和老伴胡娜仁在自家的菜园中采摘黄瓜。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在仓库中查看苁蓉的风干情况。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和老伴胡娜仁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水去种植锁阳。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8日,孟和巴依尔和大儿子苏和在网上查看苁蓉和锁阳的市场行情。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左)和老伴胡娜仁(中)、孙子德勒凯行走在改造后的荒滩上。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在收割苜蓿。新华社记者彭源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一家在树荫下聊天。新华社记者连振摄7月7日,孟和巴依尔(左)和老伴胡娜仁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抱着孙子德勒凯在灌木林中合影。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jj/12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丹县特色旅游商品走俏全国张掖旅游
- 下一篇文章: 孤独星球甘肃被评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