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
第三节痿证 一、痿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2.痿证的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 1.病因 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 2.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 三、痿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伤津者,宜清热润燥;湿热浸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 分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题干: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 题干: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题干: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题干: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热甚者,可去锁阳、干姜,或服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子滋阴补肾,以去虚火;阳虚畏寒,脉沉弱,加右归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题干: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虫丸,补虚活血。 第四节颤证 一、颤证的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题干: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2.痰热风动证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题干: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题干: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4.髓海不足证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题干: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成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阴虚风动证(附)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 题干: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5.阳气虚衰证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 题干: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第五节腰痛 一、腰痛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2.腰痛的历史沿革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二、腰痛的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2.病机 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儒养、温煦。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三、腰痛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感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分证论治: 1.寒湿腰痛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加减。 题干: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湿热腰痛证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舒筋通络)。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题干: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3.瘀血腰痛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理气通络)。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身痛逐瘀汤合抵当汤加减) 题干: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4.肾虚腰痛证 (1)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题干: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2)肾阳虚证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题干: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治腰痛;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jj/7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中医赵振兴家传秘方验方自拟方
- 下一篇文章: 学习中医中药漏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