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冶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3854.html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古方剂量单位与现在不同,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多痿病,喘息,呕吐等证,都属于上焦。

王冰:“上,谓上焦心肺气也。炎热薄烁,心之气也,承热分化,肺之气也。热郁化上,故病属上焦。”新校正云:详痿之为病,似非上病,王注不解所以属上之由,使后人疑议。今按《痿论》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故云属于上也。痿,又谓肺痿也。

张景岳:“痿有筋痿、肉痿、脉痿、骨痿之辨,故曰诸痿。凡肢体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属于上者,如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者,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属于上。气急曰喘,病在肺也。吐而有物有声曰呕,病在胃口也。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

刘完素:“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故肺热叶焦,发痿蹙。是气郁不利,病喘息而呕也。呕谓呕酸水,火气炎上之象也,胃膈热甚,则为呕也。若衰火之炎,痿蹙则愈;利肺之气,喘息自调也;道路开通,吐呕则除。凡病呕涌,嗌食,皆属之火也。王注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经》所谓三阳有余,则为痿易。王注曰: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故此者热之明矣。”

一、痿

痿,即痿弱无力,身体四肢不能举动。

《素问·痿论篇》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治痿独取阳明”,道出了痿的根本病因。肺居上焦主气,体燥而惧火。阳明胃(也可包括脾)居中央而主肌肉四肢,土湿而畏木。如果纵欲无度,精水亏耗,则阴虚而火盛,肺因而燥热,则金气不肃,木失克制,则脾胃伤于木克。肺热气耗,无法管摄一身之气,脾胃伤则四肢不用而发为痿蹙。所以“属于上者”,指的是肺金、胃土之气。

辩证上可分为五类:

1.肺热者,宜以甘寒清之,可用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卷四·秋燥门》。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胡麻仁各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人参各七分,枇杷叶一片。)加天冬、石斛、犀角之类滋土以润肺金。

2.中气虚者,宜用四君子(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黄芪汤(黄芪汤《兰室秘藏卷下·小儿门》。炙黄芪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药尤妙。)之类以补气培元。

3.湿热下注者,宜用二妙丸(二妙丸《证治准绳类方卷四·痛痹》引丹溪方。黄柏、苍术各等分。)加当归、牛膝、防己、萆薢、龟版之类以清渗之,或用李东垣清燥汤(清燥汤《兰室秘藏卷下·自汗门》。黄芪钱半,苍术一钱,白术、陈皮、泽泻各五分,人参、茯苓、升麻各三分,当归、生地黄、麦冬、炙甘草、神曲、黄柏、猪苓各二分,柴胡、黄连各一分,五味子九粒。锉,每服五钱。)。

4.肾虚者,宜用虎潜丸(虎潜丸《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痿》引丹溪方。败龟版、黄柏各四两,知母、熟地黄各二两,牛膝三两五钱,白芍药一两五钱,锁阳、虎胫骨、当归各一两,陈皮七钱五分,干姜五钱。研细末,羯羊肉二斤,酒煮捣膏为丸,每服三钱。)以润养之。

5.湿痰脉沉滑者,宜二陈汤(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陈皮、姜半夏、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加竹沥、姜汁,以燥脾行痰。

治痿之法可总结为,泻火清肺金以养脾,补水降心火以化燥。

二、喘

喘息之证主要关乎于肺,肺位于上焦,肺气上逆而易致喘。辨证分为虚喘和实喘。

1.实喘多为邪实所致。病多暴起,其证表现为气长而有余,呼出为快,脉象滑数有力。

致病原因有四点:

⑴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气壅甚,喘而汗出。肺合皮毛,风寒邪气往往自皮毛而渐入肺。治宜辛散,方如定喘汤(定喘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喘》。白果二十一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法制半夏各三钱,苏子二钱,杏仁、黄芩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参苏饮(参苏饮《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发热》引《易简方》。人参、紫苏梗叶、干葛、前胡、半夏、赤茯苓各七钱五分,枳壳、陈皮、苦桔梗、甘草各五钱。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清水煎服。)之类。

⑵火热。临证病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大发。因肺五行属金,受制于火,若火热炽盛,则金气必伤,病而喘鸣。治宜寒凉,如泻白散(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生甘草一钱。锉散,每服一二钱至四五钱,加粳米一百粒,竹叶一把,清水煎服。)、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证治心得卷六·喘》引《医林》方。桑白皮、黄芩、黄连、杏仁、贝母、山栀、半夏、苏子、生姜。)、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石膏八两。)

⑶气逆。多呼吸迫促,无痰有声。多因肝气上逆,上焦闭郁,气失清降所致。治宜开散或润降,如四磨汤(四磨汤《济生方卷二·喘》。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清水浓磨,煎三五沸,温服。)、七气汤(七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人参、官桂、半夏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各一钱,甘草、肉桂各五分。加姜煎。)等方。

⑷水饮。水饮之喘辘辘有声,怔忡浮肿,脉一手偏弦。水饮犯肺,肺壅而为喘,治则宜涤饮,方如导痰汤(导痰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引《济生方》。半夏四两,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二陈汤(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陈皮、姜半夏、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等。

2.虚喘多因气虚使然,病程较长。表现为气短息微,劳动后加重,脉象微弱而无神。

临证可分为两类:

⑴脾肺虚。肺为诸气之主,脾为肺之母,脾肺亏虚,则气化不利,则发为短促而喘。此证在中上二焦,病根较浅,治宜益气定喘。有热象的可酌用生脉散(生脉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一·中暑》引《医录》方。人参、麦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以滋阴润肺,无热象的可用独参汤(独参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补阵》。人参,分量随人随证定之。)峻补其气。

⑵肝肾虚。肾为气之根,肝为肾之子,肝肾亏虚,则气不摄纳,气浮散而致喘。此证病在下焦,属本末两伤,病根较深,治宜救其根。方如崔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熟地黄八两,干山药、山茱萸肉各四两,白茯苓、牡丹皮、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炼蜜为丸。)、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附子一枚,白术二两,茯苓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等以摄元阳之气。

总体来看,喘之辨证,在肺者多为实,在肾者多为虚。肾虚可分为精伤、气脱,填精须用厚味之品而兼以镇摄,可选地黄丸(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熟地黄八两,山萸肉、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蜜丸。)加沉香以从阴,都气丸(都气丸《张氏医通卷十六·崔氏八味丸方祖》。即地黄丸加五味子。)加青铅以从阳,补气则宜用人参、五味、河车、紫石英之类,急续元真之气。

三、呕

呕之一证,辩证上有虚实之分。

(一)实证之呕

1.伤于寒邪致呕,多有疼痛,宜用神香散(神香散:见《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和阵》。丁香、蔻仁各等分。研末。)加香附、姜、桂之类,以温中散寒。

2.伤于食滞者,必有胀满,宜大和中饮(大和中饮《景岳全书·新方和阵》。陈皮、山栀、麦芽各二钱,枳实一钱,砂仁五分,厚朴、泽泻各一钱五分。)或保和丸(保和丸《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伤饮食》引丹溪方。山楂三两,神曲、茯苓、半夏各一两,陈皮、莱菔子、黄连、连翘各五钱。曲糊丸,麦芽汤下。)

3.因胃火上冲致呕者,必有烦渴见证,脉象洪而数,其治法有五:

⑴湿热兼虚,宜用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半夏五合,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甘草二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以燥湿清热。

⑵火盛者,宜用抽薪饮(抽薪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寒阵》。黄芩、石斛、栀子、黄柏、木通、泽泻、甘草、枳壳。)以导火下泄。

⑶暑热犯胃者,可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石膏一斤,竹叶二把,甘草二两,粳米半升,人参三两,麦冬一升,半夏半升。)以清暑养胃。

⑷肝火犯胃者,宜用抑青丸(抑青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寒阵》。黄连一味,以吴萸煎水浸一宿为丸。)以泻火降逆。

⑸胃热挟痰者,宜用黄芩二陈汤(黄芩二陈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和阵》引《宣明论方》。黄芩、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以清热祛痰。

4.肝气上逆者,必有痛胀连于胃脘胸胁见证,治宜泻肝安胃,治分三法:

⑴若属肝气犯胃,胃阳不衰而有火者,宜用左金丸(左金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七·寒阵》。川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研末,水泛为丸。)以泻火平肝。

⑵若属胃阳衰而无火者,治以苦辛酸热为主,如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之类。

⑶若是肝胃阴虚,肝阳犯胃者,治宜滋阴养胃,如麦冬汤(麦冬汤《证治心得卷九·呕吐秽》。麦冬、人参、白术、陈皮、甘草、陈廪米、竹茹、生姜、芦根、玉竹、茯苓。此为滋液养胃之方。芩、术、参、甘、陈,五味异功散也,所以补益脾气。麦、芦、玉、米,所以大益胃津。生姜、竹茹,行气化浊之用也。脾健胃濡,津液得以周布焉。)之类。

5.痰饮积聚于胸中者,证见胸满脉滑,宜二陈汤(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陈皮、姜半夏、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加厚朴、姜汁以宽胸祛痰。

6.若是邪传少阳阳明者,表现为往来寒热,脉呈弦象,宜以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半夏五合,大枣十二枚。清水煮,去滓再煎,温服。)疏散之。

(二)虚证之呕

虚证的呕吐,多因胃气虚而致,宜用独参汤(独参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补阵》。人参,分量随人随证定之。)或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大补脾胃之虚。

以上是辨治呕吐的一般方法。另外还有呕苦、吐水、吐涎、吐蛔等证,临证亦须注意。

1.呕吐味苦者,多为邪在胆经,木乘于土而胆汁上溢所致,宜用左金丸(左金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七·寒阵》。川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研末,水泛为丸。)或小柴胡(小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半夏五合,大枣十二枚。)以疏利肝胆。若见绿水,为从胃底翻出,若见臭水,乃是自肠中而来,均治宜降气泄浊。

2.吐清水之证,可分为六类:

⑴在受寒或食冷之后发作的,为胃寒之证,治宜姜附之类。

⑵证见食少脉弱的,为气虚证,宜以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补气。

⑶食后而吐的,为宿食证,宜用保和丸(保和丸《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伤饮食》引丹溪方。山楂三两,神曲、茯苓、半夏各一两,陈皮、莱菔子、黄连、连翘各五钱。曲糊丸,麦芽汤下。)以消食。

⑷胸膈间辘辘有声的,为痰饮之证,宜用五苓散(五苓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茯苓、猪苓、白术各十八铢,泽泻一两,桂枝五钱。为散,白饮和服。)利水袪痰。

⑸心腹时时作痛者,为虫证,宜以化虫之剂治之。

⑹若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则为水逆证,宜以神术丸(神术丸《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和阵》引《本事方》。苍术一斤,生芝麻五钱,大枣十五枚。苍术焙干为末,以芝麻、枣肉和杵为丸。)治之。

3.吐涎沫者,多因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或因脾湿上泛所致,治宜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加益智、生姜,或理中汤(理中汤《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人参、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干姜二两。)加益智仁以收摄之。

4.吐蛔证。

⑴若是因病而吐蛔者,只需治其病,则蛔证自退。

⑵如因胃火,则治宜清火,轻则治以抽薪饮(抽薪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寒阵》。黄芩、石斛、栀子、黄柏、木通、泽泻、甘草、枳壳。),重则选用万应丸(万应丸《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虫》。黑牵牛、大黄、槟榔各八两,白雷丸、南木香各一两,沉香五钱,大皂角、苦楝皮各四两。皂角、苦楝皮煎汁,余药为末,以雷丸、木香、沉香为衣。)

⑶如因胃寒者,治宜乌梅丸(乌梅丸《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乌梅三百枚,细辛、桂枝、附子、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蜀椒、当归各四两。捣筛,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成泥,与蜜和药共杵为丸。)去黄柏以温之。

⑷如属胃气大虚者,宜用温胃饮(温胃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五·热阵》。人参、扁豆、干姜、当归、炙草、陈皮、白术。)、理中汤(理中汤《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人参、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干姜二两。)之类以温补之。

《素问》病机治法之方剂方解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病机探微之“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林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zz/1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