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手工挂面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端,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环沙。是镶嵌在古丝绸之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邻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接壤。 民勤是典型的温带沙漠气候,冬寒夏热,风沙多,降水少,自然条件严酷。特殊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给广阔的土地赐予了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甘草、苁蓉、枸杞、锁阳随地而生。历史上这里土地广袤,水草丰美,是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这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小麦生长。因为盛产小麦,这里的人民对小麦的制作加工有很高的技艺和水平,各种面点制作达到了顶峰造极的程度,手工挂面制作就是其中之一。 手工挂面由来已久,但我们臆测这种方便食品的产生,一定与军旅有关。那时候民勤属于边塞之地,经常受外部少数民族侵扰,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我们的先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制作出了便于携带、易于操作的手工挂面。 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方便面、挂面等大行其道。新的研究表明,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载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今日中国仍有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 清朝大臣谢墉《食味杂咏》记载:“北地麦面既佳,而挂面之入贡者更精善,乃有嫌其太细者。”这种太细的入贡挂面,即所谓上用银丝挂面。今扬州、盐城一带,亦称银丝挂面。将和好的湿面团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条,盘挂于木头架子上,下坠一个较短的圆形木棒,粗面条在木头的压力下逐渐被拉细拉长,并自然风干,就成为挂面。此法始于元朝北方人首创。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汉唐时期,民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连古城、三角城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在连古城遗址已经有了水平较高的冶金和锻造业,城墙外部,有形似阡陌的农业区,我们可以判定当时这一带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军屯机构,他们平时做工务农,一旦烽烟燃起就是保家卫国的军人,手工挂面和馕馍就是他们应对战事时的方便食品。 民勤挂面纯粹以手工制作,制作时有十多种工序,依次为合面、揉面、醒面、排条、入仓、上架、抻面、风干、下架、切面、捆扎、储存等。整个过程需要十多个小时,许多环节需要操作者用经验去判断。手工挂面选用当地生产的髙筋面粉,产自内蒙古雅布赖盐场的青盐根,精炼植物油等原料制成。晒干扎成小把的挂面,如银丝一般纤细,从挂面丝的断口处可以看到挂面是空心的,这种制作过程中的物理反应,都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煮出的饭纤细柔韧,滑腻爽口,适宜大众品食。 制作民勤挂面有专业的技师,在民勤把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称为挂面匠,每年到了庄稼收完的季节,他们就带了必需的工具走乡串户,承揽生意。农户们大都拿了面粉加工挂面,以便节日和农忙时节食用。 一架面一般不少于八十斤面粉,少于八十斤匠人就觉得划不来,一般人家都以八十到一百二十斤为准,小户人家就两家凑成一架。挂面匠以面粉的斤数和当时的物价收取一定量的加工费。 家中儿女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就会央请挂面匠挂面。许多年前,挂面臊子汤就是农家举办婚礼时酬劳乡亲的大餐。农忙时节,人们也喜欢用酸汤挂面作为快餐。省事、省力,口感又极佳。 而现在,挂面匠已经不再走乡串户地招徕生意,他们在家中自建工坊自产自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信息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民勤挂面所具有的特质,争先恐后地在网上抢购挂面,于是挂面便成为一种时髦的美食行销天下。 年9月25日写于苏武社区家中 唐仪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yx/11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外行不知道的地质人的工作日常
- 下一篇文章: 用药如用兵,熟识中药药性,助阵你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