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大美蒙城

你心目中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

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靓丽秀美的农家庭院点缀其间,

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

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

一起感受蒙城大地上

那些美丽乡村的质朴宁静吧!

楚村镇张油坊中心村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

是人们最为喜欢的季节,尤其是四月。

春风,脱去了三月的衣寒,

阳光,温柔而觉暖,

四月留下了一行行绿色初萌的记忆。

今天我们美丽乡村行采访组就带您领略楚村镇陈仙桥村张油坊中心村的魅力。

(视频:建议wifi下打开)

  张油坊中心村位于蒙城县楚村镇陈仙桥村,北依芡河、东邻省道线,美丽的蒙凤河绕村而过。

  中心村辖5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面积亩,交通便利,居住集中,民风淳朴。

  “四十五里上天梯”、神仙渡林英、陈抟卧矶、八仙岛、陈仙桥的由来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让人们津津乐道。

  张油坊中心村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中心村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富民产业强力支撑为重点,突出“自然、协调、生态”这个主调,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截止目前,中心村村内硬化道路10横2纵,自来水管网、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等配套建设齐全。

  张油坊民间传承文化展示馆和村部连在一起,是中心村建设一大亮点。

  展示馆外墙面上挂有民间流传的一幅大楹联,上刻“陈抟桥头,陈抟显身,传经布道济苍生;八仙岛上,八仙聚首,济世度人施广德。”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此地蕴藏着丰厚的民间传承文化。

  进入展示馆,这里的内部布局细腻精致,让人耳目一新。

  耩子、木犁、纺车、风车机……展区内,上个世纪各种农村生活生产用具吸引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尤其年纪稍长的人看到会格外亲切。

  “这些东西看着太亲切了,一辈子都忘不掉。”村里人说,“保留好过去的农耕用具,留住一份乡愁,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生活。”

  展示馆内,除了农耕用具,张油坊的作坊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村里人介绍,张油坊的作坊文化源远流长。

  相传,陈抟经庄子点化后得道成仙,经一位姓张的农夫指路在桥上飘然升天。后为纪念这位有道高人,把原来的石板桥改成了大砖桥,取名为陈仙桥,把他睡过的石板,雕刻上“陈抟卧石”四个大字,置放在桥头,供人瞻仰。清人王大经作《希夷卧迹》诗云:“先生高卧古桥边,只学庖羲不学仙。欲向溪边访遗迹,枕中传得有先天。”

  陈抟升天后为报答当初为他指路的那位张姓农夫,把粉丝加工、石磨香油、酱油加工等制作工艺传与农夫后代。

  农夫后代学成之后利用楚村当地现有农作物制作出粉丝、香油、酱色等产品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并且此技艺一直传承到现代。张油坊村也形成了独特的作坊文化,产品远销到周边的县区,甚至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

酱色作坊

  酱色是楚村镇一道独特的风景:酱色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客至此间,莫笑咱村人皆好色;艺臻佳境,须知它喜宴能添荣。”独特的酱色作坊文化,既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成为皖北大地上亮丽的一道风景。

粉丝加工

  楚村的粉丝以红薯为主要原料,粉丝青白,且无黑点在上面,手握不脆断,有韧性、嚼劲,耐煮。誉有“楚村粉丝细如发,白如银”之说。加工粉丝的时候,要先把新鲜的红薯磨成粉状,然后加水搅拌,析出粉面,再通过漏勺把粉面捶打成条状,下到锅里煮熟后,再捞出来漂洗,晾晒成形。

晾晒粉丝

  “敲敲打打,性成条理早锤炼;煮煮蒸蒸,欲品清洁先洗漂。”这幅对联既真实地描绘了加工粉丝的场景,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的场景再现:一位农妇正在用小石磨把炒熟的芝麻加工成糊状,然后用铁锅把芝麻糊里的香油晃出来,再用木勺把香油撇出来。

  廊柱上的这幅对联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小麿香油的制作过程:“别看磨小,尽将好日子轻轻磨透;莫道锅薄,且把美生活慢慢晃出”。

  小磨香油有它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本草纲目》中介绍芝麻“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楚村的小磨香油,虽然没有自己的商标,然而在当地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墙上的壁画,画的是八仙渡林英的故事。

  据说,村里有个心地特别善良的童养媳,每天打水烧饭、洗衣干活,虽受尽欺凌,依然孝顺老人,帮助邻里。

  一日,八仙化作凡人路过此地,向这家讨碗水喝,此女子好意不但给几位烧好热水还做饭招待。等这家主人回来听到此事后又对此女子拳脚相加。几位仙人知道此事后一商量,便在神仙岛商讨决定点化她,也经由“天梯”上天成仙,她就是后来的何仙姑。

  相传,助林英升天的桑树距离蒙城县城四十五里路,这就是“四十五里上天梯”传说的由来。在渡林英时,仙人们在陈抟桥头聚会商谈,因此,陈抟桥又名陈仙桥。

  从展示馆出来,我们随后来到文化礼堂,礼堂位于村部右侧,占地多平方。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村里人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的家园。

  礼堂外有个健身小广场,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活动,既有年轻人的欢声,也有老年人的笑语。

  这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这一幕有没有触动你呢?

  村部向南不远,有个三角花园,是村民们休闲活动的文化广场。三角花园内建有六角凉亭、长廊,小广场绿化树木成林。

  据村里人介绍,这座六角亭工艺先进,造型优美,是张油坊一道美丽的景致。

  凉亭南面匾额题名“锁阳”,为楚村镇锁阳关旧称,楹柱上书有对联:“天高云淡,留住日光丰稼穑;岁满福臻,赢来才气壮诗书”。

  北面匾额为“阅濮”(能看到芡河水),对联为:“影入碧波,仙桥护佑舟车稳,路通福岸,厚道维持世界平。”充分地展示了张油坊村独特的地理文化风貌。

  行走在村内,我们不时可以看到风格迥异的文化墙。

  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及顺口溜,用墙体标语、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引导村民摒弃封建落后思想,崇尚健康文明新生活,很受群众欢迎,这些画作也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幅幅画作,详尽地展示了淮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村里人指着一幅墙画告诉我们,这个是立体墙画,站在墙画处留影,就会有人在画中的立体效果,这让我们很好奇,争相留影以作纪念。

  一条清凌凌的小河从门前流过,绿叶会从敞开的窗口探进来,鸟儿欢唱,花开芬芳......漫步在村里,整个人的心情都舒畅起来。

  这里你用绿树成荫、碧水环绕、花木深深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来到这里,那些无名的烦扰,顿失地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颗简洁如水的心和那一片万里无云万里空的纯净澄明,蔚蓝而宁静。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如此美丽的地方当然会有人看中,张油坊所属陈仙桥行政村全村流转土地0余亩。

  金飞来苗木种植合作社当前流转土地近余亩,主要从事多种珍贵苗木花卉培育,该项目用工较多,为张油坊群众土地流转和农民就近务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占地余亩,是集种养加工于一体的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常年解决当地多农民就业问题,为陈桥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大帮助。

  两大产业基地的建成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此时此刻用来描绘张油坊的景致最适合不过了。

  昔日贫穷落后的张油坊,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今天变得如此迷人而典雅,属于张油坊人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祝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张艳王稷峣李江红潘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张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oyanga.com/syzz/9513.html